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源内容 > 鲁讯小说《故乡》的写作特点

鲁讯小说《故乡》的写作特点

2012年07月12日 08:15:08 来源:黑龙江省富锦市职业技术学校 访问量:671
鲁讯小说《故乡》的写作特点
 

 

富锦市职业技术学校                                                                 张士锋

【摘要】:《故乡》是鲁迅先生于1921年1月创作的又一篇描写农民生活,反映中国社会问题和农民问题的优秀的短篇小说
关键词:故乡 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人与人 农村经济 闰土 双重压榨 社会问题 人物形象
《故乡》是鲁迅先生于1921年1月创作的又一篇描写农民生活,反映中国社会问题和农民问题的优秀的短篇小说。当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鲁迅在回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时,亲眼目睹了这一景象,抑制不住满腔的悲愤,便以这次回故乡的经历为题材,创作了《故乡》这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向我们再现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败的现实。文中塑造了“两个”闰土和“两个”杨二嫂形象,从而反映了农民生活的痛苦,同时,深刻的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达受到精神上的束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的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强烈感情,可以说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鲜明而突出的,小说的主题是深刻的,做到这一点我觉的值得一谈的便是鲁迅先生运用在作品中的“独树一帜”的表现手法——对照。在对照中刻画人物在对照中表现主题。文章的对照是多方面的,故乡情景的对照、典型人物的对照、人物关系的对照。
一、 故乡情景的对照
小说中给我们描绘了两幅不同的故乡情景画。二十年前那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两幅画面形成鲜明的对照,衬托了我回故乡时悲凉的心情,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现实中的故乡,这一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的农村的社会现实。
二、 典型人物的对照
1.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照
《故乡》中作者成功的塑造了几个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全文将近一半笔墨所刻画的人物闰土——一个勤劳忠厚但却被封建旧制度压迫的直不起腰来的农民形象。为了将这个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更紧地粘合在一起,在刻画闰土这一形象时,时时插入作者感悟浓郁的回忆。向我们再现了少年闰土的形象,并和中年闰土形成多方面的鲜明的对照,就在这多方面的描写与对照中,塑造了人物形象,揭示了主题思想。
(1)外貌的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
   从以上两处外貌描写看得出前后闰土,判若两人,这种变化不单是年龄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生活状况的变化,从这外貌上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生活的重压是怎样一点点吞噬了那个充满活力的闰土,一点点创造了今天这个令人怅然的闰土啊!这生活的重压从何而来?很显然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榨的结果。
(2)动作语态的对照
“项带银圈,手捍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对于我这个“小主人”闰土没有介蒂,将心中的话尽情的向我倾吐,而别后二十年当我再看到儿时的伙伴,他却“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悲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短短的一瞬,这刹那间的神态包含着多少丰富的潜台词,他不但自己这样做,还让“水生,给老爷嗑头去……”。
(3)我与闰土情谊之对照
我于小闰土的情是非同寻常的,是一种无邪的童真情趣。不带有任何世俗偏见。没有隔阂,没有隔膜,没有戒备,没有地位身份的区别,不分高低贵贱,可说亲密无间,是张扬的原始的、纯洁而开放式的感情友谊。是原本人类最基础自然的情感宣泄。因为小闰土像一名勇敢的小英雄,颈上围着一项银白色的项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处处表现出小闰土的勇敢、勤劳和智慧。他几乎就是我的偶像。可是,大闰土成了一个胆小,怕事的唯唯诺诺的世俗之人。像他于我之间如此单纯意义上的感情,却结果也被社会的黑暗无情打得粉碎,被彻底摧毁了。大闰土于我已经完全失却了本我的原始之情,单纯之情,童真情趣之情,隔膜到了完全不认识这就是儿时不分彼此的玩伴,当我满怀兴奋的感情见到闰土的一霎那,居然怯怯地喊我老爷
   在外貌动作语态和情谊的前后对照中,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为什么一个充满智慧与力量的少年后来会变得如此迟钝、麻木,他跟其他农民一样,勤劳、吃苦、节俭,但仍然过着异常艰苦的日子,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作品中作出了令人信服的深刻的回答:“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就提示出闰土的遭遇,绝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榨的结果,我们也自然的会想到,那时那地变成“木偶人”的又怎会仅仅是闰土一个人呢?在闰土外貌语态动作的对照中我们看到了旧制度的罪恶。
    2.杨二嫂的对照
    杨二嫂是小说中塑造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形象,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同样有着天壤之别。
正当我同侄儿说话时,突然出来一声尖利的叫声:“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我赶紧抬起头,却见了“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长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就是杨二嫂的出场,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粗陋低俗的小市民形象——杨二嫂。然而二十年前的她却并非如此:“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姿色美丽……”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安分守己,经济富足,可以说杨二嫂变成今天这妇并不是偶然的,作者在文中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也正是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另外,小说塑造一个尖酸、庸俗、势利而又异常自私的小市民形象也和勤劳、善良、朴实、憨厚的闰土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悟。
三、 人物关系的对照
小说通过闰土、杨二嫂前后对照,揭示了劳动人民在兵、匪、官、绅残酷的压榨下,在生活上所发生的可悲变化,然而他们在精神上发生了更加令人痛心的变化,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隔膜,这也是小说要反映的别一深刻的主题,而这一主题在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照中便可窥一斑。
   少年闰土初到“我”家和二十年后“我”再次见到中年闰土这中间一连串的描写中,我们意识到“我”和闰土之间昔日的亲密无间,往日的纯真友谊也荡然无存,转而代之的却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为什么我们之间会有如此隔膜?我们关系会如此变化?我想这就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尊卑森严的等级观念所造成的,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毒害了人们的灵魂,使他们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处,便是“不成规矩”,小说在“我”和闰土前后关系的对照中,指出了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给劳苦大众所造成的精神上的束缚,揭示了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所在。
另外,“我”所深深感叹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仅表现在“我”和闰土之间,也表现在我和杨二嫂之间,闰土、杨二嫂他们都是使我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对于深陷“围墙”中的“我”感到痛苦、悲哀和失望。因此,在离开自己亲爱的故乡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然而,我却没有悲观绝望,并深信,新路是可以走出来的。文中闰土和“我”及宏儿和水生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照中,寄予了“我”追求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总之,小说在几组鲜明的对照中,揭示了“兵、匪、官、绅”的反   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面貌的十分可悲的变化,这一深刻的主题思想,激起人们对农村经济凋敝,以及造成人与人之间隔膜的原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深深思索,使其成为一篇讨伐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残酷统治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战斗激流,在我国文学史上发出夺目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苏州大学学报》 1983年论《故乡》——鲁迅小说研究之一
2、学周刊C 2010年第8期浅析鲁迅短篇小说《故乡》中的对比手法
3、《阅读与鉴赏(教研版)》 2007年03期结合语文教材谈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编辑:李晓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黑龙江省富锦市职业技术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富锦市西平路南段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